大兴安岭重点产业实现恢复性增长

发布时间:2016-07-27 来源:
  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务实、创新、拼搏,奋进的大兴安岭人总是给世人以惊喜。
  回望来路,大兴安岭爬冰卧雪“突破高寒禁区”,为祖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优质木材。再看今朝,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放下手中的斧锯,高举生态旗帜,勇挑“护绿”重担……
  伐木到“护绿”华丽转身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绿水青山,也需要经济发展。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大兴安岭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扬长补短,打了一场翻身仗。
  大兴安岭坚持生态优先,更加注重资源培育和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更加注重方式转变和质量提升;坚持结构优化,更加注重内生增长和产业升级;坚持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整体推进和功能提升;坚持改革创新,更加注重积极稳妥和重点突破。
  他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发展“六大产业”,深入实施“三大工程”,积极营造“两大环境”,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和主要经济指标走势来看,受停伐影响的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开始实现恢复性增长,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全区经济回暖基础更加稳固,在全省7个资源型城市中,成为经济回暖较快的市地之一。
  据大兴安岭统计部门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3.4亿元,增长5.6%,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亿元,下降29.7%,降幅较同期收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7亿元,增长10%,结束“两连降”局面,实现强劲反弹,增速连续4个月居全省第一位;六大产业实现增加值12.7亿元,增长16.3%,拉动GDP增长2.9个百分点;全民创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25.1%。
  大兴安岭人用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证明了“护绿,咱也能发展”。
  打响生态品牌 打通致富“金路”
  停伐打破了林区糊口的“铁饭碗”,却也打通了一条致富的“黄金路”。
  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方人,但观念一变,绿水青山变成了“聚宝盆”。
  上半年,大兴安岭生态旅游业接待游客215.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0.8亿元,分别增长14.4%、16.7%,开展了旅游名博大兴安岭行活动,哈尔滨至漠河旅游专列“北极光号”正式开通,在全省率先推出了热气球旅游观光项目和旅游公共服务兴安智慧游APP;森林生态食品业实现增加值2.7亿元,增长15.8%;森林碳汇业不断取得新进展,图强碳汇造林项目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备案,并以一年的碳量作质押,获得了1000万元全国首单林业碳汇质押贷款。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2亿元,增长9.2%,电影《蝴蝶有棵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漠河北极民俗文化村和北极村神鹿岛景区被评为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当下,面对夏季旅游高峰期,大兴安岭在旅游服务、产品打造、线路组合、交通运力、市场监管等方面多管齐下,不断丰富景区娱乐项目。
  山中何止林,林又何必伐?矿泉水、林下作物、旅游开发……大兴安岭的森林宝藏尽可开发,林区百姓将战略转型进行到底,他们坚信,守着绿水青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
  “护绿”之路砥砺前行
  盛夏的松岭,天蓝水碧,青翠欲滴。
  细雨过后,满山都是醉人的新鲜空气,觅食的鸟儿叽叽喳喳飞过,平添了几分夏日的气息。
  清晨5点整,当许多人还沉浸在梦境的时候,护林员费德昌简单吃过早饭,便背起军绿色水壶,开始了一天的巡护。他巡护点的名字很特别——绿水林场青山管护站。
  从1986年参加工作,费德昌就一直工作在绿水林场,至今已30个年头。这个昔日听惯了“顺山倒”号子的汉子,现如今,日益陶醉于守护森林的鸟鸣虫叫、溪水潺潺,费德昌说:“保护好绿水青山,是我们最大的职责。”
  十八站林业局白银纳森林资源管护区15万公顷的施业区,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绿”。可谁能想到,当年一场肆虐的大火过后,这里95%的森林满目疮痍。经过多年人工抚育造林,现在植被恢复良好,过火地植被的绿化全部完成,目前森林覆盖面积达到12万公顷。“白银纳”这个鄂伦春语意为“美丽地方”的管护区,如今焕发着勃勃生机。
  “无边林海莽苍苍,拔地松桦亿万章”。资源管护、植树造林、护林防火等工作,既是林业的传统产业,也是生态保护的基础。通过不断的努力,大兴安岭在生态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发展,成果凸显。
  上半年,大兴安岭查处破坏森林资源案件61起,收回林地469亩,收缴木材120立方米。严格实行森林防火党政同责,春防获得胜利。完成森林抚育142.9万亩,人工造林3.9万亩、补植补造23.2万亩,西伯利亚红松植苗10.7万株。北极村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代数 记者 刘大泳)
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