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珠海,把大美之绿绘在海天间

发布时间:2016-09-01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9月1日报道(记者 刘继广 通讯员 陈少锋 杨锡华) 城市像人,拥有千姿百态的性格特征;城市性格特征,反映城市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
  绿色生态,是与港澳毗邻的珠海市最鲜明的城市特征,也是珠海市引以为豪的第一品牌。
  近年来,珠海市围绕绿色生态,苦练内功,成效卓著,几乎囊括了所有与生态有关的美誉:首个联合国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获得者;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16年,连续第三年问鼎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最宜居城市”。
  然而,这些称号对于对绿色生态情有独钟的珠海人来说还不够,自2010年始,他们以舍我其谁的气概,踏上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征程,自此走上了一条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共赢的生态文明之路。
  围绕共建美丽城市、共享美好生活的城市理想,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以新一轮绿化大行动为抓手,珠海市大力实施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多措并举推进绿色发展。
  天道酬勤。
  目前,珠海市森林覆盖率达36.42%,城区绿化覆盖率58.1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5平方米,逐步形成具有滨海特色的森林城市。
  如今的珠海,看得见葱茏翠绿的山,望得见波光粼粼的海,记得住美丽的乡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有人这样称赞珠海:森林珠海,绿得像一幅画,美得像一首诗。
  这就是珠海,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运筹帷幄绿色发展,高歌了一曲新时期以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为主旋律的生态文明之歌。
  凝聚共识
  绿色共识源于特殊区位和社会责任。
  珠海市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西岸,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陆地相连。辖区总面积约7796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约169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6103平方公里,有大小岛屿217个,海岸线691公里,是珠三角海洋和海岛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素有“百岛之市”的美誉。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珠海的特殊生态地位,赋予珠海林业生态建设特殊的意义。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社会经济发展,加速珠海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珠海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识。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考量,珠海对于“创森”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比其他城市更加明晰的认识。
  坚持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30多年来,珠海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走出了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依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珠海30多年走绿色发展之路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内涵。
  坚持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的重要途径。珠海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又迎来横琴自贸区、港珠澳大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在此背景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优势,可以大力增强生态承载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空间,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
  坚持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必然要求。基于珠海组团式的城市格局,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持续不断地投入森林、公园、绿廊建设,把城市各个组团间的绿色开放出来、串联起来,形成生态网络体系,让人们开窗可见绿、出门可进园,享受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绿色福利,提升珠海人民的幸福指数。
  组团发展、开窗见绿,共享福利、凝聚合力,珠海“创森”迸发出源源不绝的能量和动力。
  顶层推动
  “创森”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一个部门或者少数人绝对完不成。深谙此道的珠海市委、市政府,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生态立市的重要内容,建立长效推进机制,有力保障了“创森”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完成。
  为加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珠海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领导小组。抽调专人成立创建办,专职开展创建工作。印发了《珠海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方案》《珠海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计划》,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任务细化分解下达到各单位各部门,明确时间节点和目标任务,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为创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珠海“创森”一直在与时间赛跑:2011年,借力高端团队编制实施《森林珠海发展规划(2010-2020年)》,大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2013年,结合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编制实施《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美丽珠海绿化建设规划(2013-2020年)》,深入实施森林城市建设。2014年,珠海“创森”得到国家林业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国家林业局复函同意创建。为高起点高要求推进创建工作,珠海市结合3年森林城市建设的实践,委托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在前两部规划基础上修编完成《珠海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5)》。三部森林城市建设规划,有序衔接,相互补充,绘就了珠海森林城市发展蓝图。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珠海“创森”,不仅有“巧妇”,而且有“好米”。自2010年“创森”5年来,珠海市累计投入170多亿元建设森林城市,其中财政投入83.29亿元,社会投资达88亿元。这组数据令很多城市很难望其项背。
  珠海“创森”,风生水起。
  创新引领
  创新引领发展,珠海“创森”魅力之所在,可以从一条路说起。
  珠海“浪漫之城”美名,源于浪漫之路——情侣路。
  情侣路全长28千米,由花岗石修建而成。为了打造这条浪漫之路,道路绿化采用的是高大翠绿的棕榈树和珠海市花勒杜鹃。从空中鸟瞰情侣路,它像一条飘逸的巨幅绿色绸带,把珠海市的香洲区与澳门接壤处的拱北口岸有机串联起来。夕阳西下,华灯初上,凭栏听涛,倚树相拥,美丽的珠海凭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情侣路景美,源于创新。
  珠海“创森”亮点频现,同样源于创新。
  珠海市依托山海相拥、山城相融、林城相依的良好自然格局,变革求新,大力推进森林进城、公园下乡、绿廊串联,实现绿色进家入户,构建起城乡一体大格局的森林生态网络。
  为了“创森”这抹亮丽的绿色,珠海市可谓下足了功夫:
  ——构筑绿色屏障。持续实施碳汇造林工程,在城市山体和重要水源地带开展碳汇造林建设。通过人工造林、更新改造、套种补植等措施,对现有疏残林(残次林)、低效纯松林、低效桉树林进行改造,提升森林碳储汇功能,促进绿色发展。大力抓好裸露山体生态修复,对全市77处废弃石场、取土点进行整治复绿,全面恢复山体绿化,发挥生态及景观环境效益。坚持强化封山育林,按照5000亩一块封育牌、3000亩一个护林员的标准,对已实施碳汇造林的山体周边开展封山育林工作,更加高效地促进森林植被的恢复。5年来,珠海共建设碳汇林5.76万亩,封山育林4.79万亩,平均每年新增造林率超过1.2%,连续3年在全省森林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均名列前茅。其中2014年荣获全省第一名,为森林城市铸造绿色本底基础,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打造公园之城。着力构建“森林郊野”“都市特色”“水网湿地”、“社区村居”四大公园体系,让公园“近山、亲水、入村、融城”。2010年以来,共筹资20多亿元,建设了尖峰山、凤凰山、板樟山等一批运动健身的近郊森林公园和养生休闲的远郊森林公园,形成“绿色健康、森林休闲”的森林公园体系。建成了前山滨河公园、石溪公园、白沙岭公园等一批景观优美、配套齐全的滨海都市型公园。打造淇澳红树林、横琴红树林和斗门水松林等珠海湿地生态名片,逐步建设功能涵盖生态修复、科普宣传、休闲旅游的湿地公园体系。建成了梅华城市花园、大镜山文体公园、九洲社区公园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社区公园,实现城镇社区公园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5年来,珠海共建设森林公园28个、湿地公园7个、社区公园284个,淇澳红树林入选广东十大最美湿地,社区公园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贯通绿色廊道。大力推进绿色廊道建设,相继实施了道路绿化美化提升、城市出入口绿化景观提升、绿道网络建设、生态水网等工程。打造了以京珠高速、西部沿海高速珠海段等北部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情侣路、横琴环岛路等南部沿海防护林生态景观林带,珠海大道、黄杨大道等“六纵五横”的三级道路绿化廊道,以及黄杨河、鸡啼门水道等生态水网绿廊。同时,结合城市空间格局,规划建设了“二横、四纵、二环、六岛”的城乡绿道网,打造了“滨海都市”“田园郊野”“历史人文”等六型特色绿道,不仅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更享有广东绿道看珠海的美誉,成为市民游客体验自然、休闲锻炼的良好去处。5年来,珠海共建设生态景观林323.1公里,完成绿道896公里,不但有效改善了路网水网沿线的自然景观,更将星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森林斑块、公园绿地等有效串联起来,形成覆盖广泛的森林景观廊道网络。
  ——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完善村庄绿地系统建设,实现“全年常绿、四季有花、村路一体、花木配置、红绿点缀”的村庄绿化新格局。5年来,共建设108个乡村绿化美化点,打造30个亮点示范村,其中南门村荣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
  依托“创森”,一个海天相连、城乡同绿的新珠海矗立在美丽的珠海之滨。
  生态惠民
  “创森”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广大城乡居民共享“绿色福利”和“生态红利”。
  珠海市在“创森”过程中,坚持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惠及人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大幅拓展绿色福利空间。5年全市新建公园绿地1487公顷,城区绿地面积达到6631公顷;全市公园数量从创建初期的42个增加到329个,城市公园总面积由2107公顷增加到3594公顷。特别是2012年开始的社区公园建设,坚持以“人的尺度”来审视建设过程,建什么样的公园市民说了算,按照“自下而上”的思路,把决策权交给社区居民。把公园建在市民家门口,从小处挖掘公园建设空间,把散布市区的边角闲置地利用起来实现公园社区化。用不一样的办法建不一样的公园,实行用地、规划、建设、市政和城管等部门“一站式”审查,提高了建设效率。3年投入3亿元建成284个社区公园,总面积达212万平方米,基本实现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公园,实实在在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
  积极发展休闲农林产业。打造了鹤洲生态农业园、莲江村农家乐、三灶生态农业观光园、下栅荔枝节、斗门樱花、油菜花观赏等众多休闲农林产业品牌。斗门莲江村与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出集生态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度假和养生居住等于一体的“十里莲江”大型综合性项目,已带动村民年收入增长翻两番。
  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依托丰富的森林、湿地、海岛资源,打造长隆海洋度假区、珠海渔女、海滨公园、唐家古镇等海滨生态景观旅游景点,建成淇澳岛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湿地公园、担杆岛自然保护区、东澳岛地中海俱乐部等一批海岛生态旅游精品基地。2015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359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77.32亿元。
  从珠海市林农不断鼓起来的钱袋子和市民张张笑脸能够充分感受到百姓在“创森”过程中得到的实惠和快乐。
  保护传承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大力推进民众广泛参与互动传播,不断丰富生态文化的时代内涵成为珠海“创森”的一大特色。正是让民众从绿色中来、到绿色中去,充分参与到“创森”的全过程,才使得民众的知晓率、参与率居高不下,传承保护彰显特色。
  首先,加强森林管理。创新管理体制,设立专门机构,实现林业、园林、绿化管理“一盘棋”,建立专业队伍,标准化建设林业工作站、森林公安派出所、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完善法规制度,制定《珠海市森林防火条例》《珠海市城市绿化办法》《珠海市公园管理办法》《珠海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出台《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的意见》《认建认养城市绿地工作流程》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政策性文件共20部,有效保护和巩固了城市绿化成果。
  其次,强化生态保护。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保护区等野生动植物保护基地,25种现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以及中华白海豚、猕猴等珍稀野生动物得到了很好保护,鸟类从196种增长到237种。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对全市2063株古树名木进行GPS定位建档,实行二维码数字化管理,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100%。强化森林资源管护,构建500亩1个高位水池、5000亩1台高压水泵、50000亩1台远程水车的森林防火体系,共建设高位水池1058个,配备高压水泵150台,高压水车17辆,生物防火林带739公里。
  第三,注重社会参与。积极营造氛围,以爱鸟嘉年华、美丽阳台评选、绿道万人行、凤凰山森林公益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摄影大赛等五大特色品牌活动贯穿创建始终;同时,搭建“互联网+林业”宣传平台,以网站、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为载体,实现全民随时随地了解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积极开展义务植树和社会认建认养活动,全市每年义务植树100多万株,社会各界踊跃捐资建绿,建成格力滨海公园、石花山公园等数十个城市大型公园绿地和爱国拥军林、清风林等几十个城市主题林。大力培育“绿色细胞”,启动生态校园示范区、海岛生态环境教育体验区等文化工程建设,全市共打造了各级“绿色学校”189所,各种社会绿色社团达148个,绿色使者、绿色志愿者等人数达7万人。逐步形成了人人关心绿色生态,全民参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浓厚氛围。
  “森林走进城市,城市拥抱森林”。珠海通过森林城市建设,进一步改善了人居环境、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了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一座更加绿色宜居、幸福美丽的森林城市日益彰显,优越的生态环境已成为珠海最宝贵的资源、最珍贵的财富、最亮丽的名片。
  森林珠海,珠海森林。套用扎西拉姆《见或者不见》里的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见或者不见,珠海的绿都在这里……”
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