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防治荒漠化 建设绿色家园

发布时间:2017-06-16 来源:
  今年6月17日是第二十三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宣传的主题是“防治荒漠化,建设绿色家园”,旨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凝聚社会共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荒漠化防治,建设绿色家园,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携手应对这一全球性生态问题,199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作为《公约》缔约国,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积极履行公约义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政策支持、工程治理,先后编制实施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出台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五期工程和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等,开展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试点建设,进一步强化了防沙治沙执法检查和省级政府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成功举办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全球纪念活动暨“一带一路”高级别对话。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增强,约束和激励并举的制度体系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行动体系逐步形成,我国荒漠化防治步伐不断加快,并取得明显成效。自2000年以来,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保持“双减少”,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树立了标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当前,全球面临着荒漠化扩展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受荒漠化、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分布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沙化土地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1/5。在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西北、华北和东北西部,形成了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嫰平原西部的万里风沙带。荒漠化还加剧贫困,全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影响着我国北方近一半土地的生态面貌和生态安全,严重制约着沙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脱贫攻坚进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加强荒漠化防治,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绿色关系人类的福祉,关系全球的未来。绿色和生态已成为幸福生活的重要标志,成为人们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在前不久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重点任务,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凝聚各方面力量,加快荒漠化治理步伐,努力实现到2020年使全国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这一目标,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沙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状况脆弱,生态资源属于稀缺资源,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坚持没有保护就没有发展,保护就是最大的发展、最好的发展的理念。全面落实荒漠生态保护红线,加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力度,把所有的荒漠天然植被都保护起来,促进自然植被休养生息,维护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原真性。严厉打击沙区毁林开垦、毁林采矿、毁林建设,对破坏沙区植被和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实行“零容忍”,加大查处力度,切实保护好沙区的每一寸绿色。同时,坚持不懈地推进防沙治沙工程,扎实开展固沙治沙,加快防治步伐,使沙区人居环境尽快得到改善。
  二是坚持科学治理。早在数千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说人与大自然要和平相处,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保护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防沙治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要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农林水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要立足旱区实际,大力发展节水型林业,以水定林,适地适树适草,科学防治。在当前国家投入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防沙治沙必须正确处理重点与面上的关系,转变发展方式,区分轻重缓急,突出治理重点。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等生态工程,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区域性的重点项目,构筑区域性生态防线,由点到面带动沙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
  三是坚持治沙惠民。土地荒漠化,既是生态问题,也是民生问题。防沙治沙要积极作为,主动承担起生态惠民、绿色富民、促进精准扶贫的历史使命。在有效治理和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沙区光、热、土地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沙区特色种养业、精深加工业和沙漠旅游业,合理开发利用沙区资源,培育沙区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沙区贫困人口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要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直接参与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或者就地转成沙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通过参与生态建设和管护,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探索一条生态精准脱贫的新路子,更好地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防沙治沙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这项工作。要坚持以公共财政支持为主,在落实和稳定现有渠道投资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建立荒漠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防沙治沙奖励补助等政策,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认真落实防沙治沙相关优惠政策,用好用足有关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政策的导向作用。同时,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沙化土地资产产权制度,深化金融创新,大力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
  五是坚持合作共赢。牢固树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深入参与全球荒漠化治理实践,彰显我负责任大国形象。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金,两个技术”,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国荒漠化防治的科技水平;要围绕“一带一路”,实施防沙治沙“走出去”战略,认真履行国际公约,加强联合研究,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技术培训和技术示范,分享我国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与模式,推动全球荒漠化防治事业共同发展,为建设绿色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下半年,要全力筹备办好《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以此为契机讲好中国防沙治沙故事,推动国内荒漠化防治事业加快发展。
  荒漠化防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让我们携手推进荒漠化防治,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美好绿色家园,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国家林业局局长)
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