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刺儿”:海油铜匠陈惠新

发布时间:2016-09-26 来源:

陈惠新往你眼前一站,根本看不出这是个将近60岁的“老头儿”:身姿矫健,体格精壮,只是头发有些花白。

老陈自己也不服老,朗笑着:“我是30岁的心脏,今年也就40来岁吧!”

年龄毕竟是一道迈不过的槛儿。59岁的陈惠新是中国海油渤中作业公司的一名油田机修工,即将告别31载海洋生涯,退休离岗。

“还有80多天,倒计时了。”老陈充满了不舍,9月29日,他要回到海上,“站最后一班岗。”

老陈颇有传奇色彩,大半生在海洋时间比在陆地多。他此前在远洋船上,长年出海在外。2003年来到中国海油,成为一名海上油田机修工,一干就是13年。

老陈被称作的“铜匠”大有来历,是由英文“Fiter”之意而来,特指海上油田作业中的多面手,比如老陈一人多能,钳工、电焊、气焊、车工、管工,样样精通,堪称“大拿”。

“油田机修哪家强,海油陈爷数得着”。在海洋石油113船上,大家都称呼陈惠新为“陈爷”。80后徒弟王熙昆说起师傅,语气中透着一百个服气,跟着“陈爷”快十年,他摸透了老爷子的脾气与秉性:“刺儿、抠儿”,还有“不服气、不服输、不服老”。

说老陈“刺儿”,是工作起来“容不得马虎与应付”,他出的活儿必是精品。在他眼里,“再难的活儿,别人能干,咱就能干。”

2014年夏季,机械部门承担三台甲板吊机扒杆休息臂枕木更换工作。原定的对外委托计划取消了,决定实现自主更换。铜匠陈惠新主动承担起电气焊机修工作。

大家不由得为年近花甲的老陈捏了一把汗。他需要在狭窄的空间开展高空风险作业,人称“高空芭蕾”。在甲板以上20米,距离海面达35米的地方,枕木放置处只能容下一人。

头顶炎炎烈日,脚下是滚滚波涛,老陈全神贯注,娴熟地焊接起来,汗水与电焊弧光交织辉映。这“倾情一焊”,为公司节约费用百十来万元。

令老陈颇为得意的“大活儿”还有,2014年由他们对主电站三台大型燃气轮机进行自主拆装。

发电机如同人的心脏,海上油田失去发电机,油井转不起来,就要陷入瘫痪。发电机组8000小时一交换,以往这活儿都是由外派厂家工程师安装。

老陈和公司说,“这活儿我们自己也可以干好。”他领着一帮年轻人干了起来。“这是一项精密活儿,光各种管线就几百根,如同给人做心脏手术,要把各个毛细血管准确、细致对接,不能出丝毫偏差。”王熙昆说,“跟着陈爷干活,我们特踏实,他往哪儿一站,就知道风险控制在哪儿、拆装的技术关键点在哪儿。”这项自主拆装主机工作,为公司节省外委费用60多万元。

活儿做得漂亮,惹得来自厂家的新加坡工程师直向他们竖“大拇指”。

生性乐观的老陈想不到会遭受突如其来的疾病撞击。他右手拇指有个溃口处一直不见好,开始他没在意,影响工作了,就缠块木板接着焊修。

伤口处开始变黑了。2015年8月,老陈去医院检查,医生看着他问“就你一个人来的?”老陈听着有些发蒙,右手大拇指被确诊为恶性肿瘤,必须马上对病变部位进行截肢手术,否则会危及生命。

拇指截去、连续6次化疗,老陈消瘦下来。亲朋好友、同事们都以为,老陈还差一年就退休了,这下可以提前退休,回家颐养天年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4个月后,出了院的老陈,向公司提出申请,还要出海。

面对不解,老陈笑着说,“越老越对油田有感情啊!趁着还不到退休年龄,多出一次海,就多了却一份心愿。”他在电话中对王熙昆说“我想你们了!”一句话,说得王熙昆眼泪差点流出来。

老陈病愈后回到海上油田时,船员们都来到甲板上,像迎接一位老英雄一样,充满敬意。

再次回到海上的老陈,更多了几分风霜。他右手拇指切除,使用焊把钳时不再那么熟练了,吃饭也只能用西餐的刀叉,但工作的热情仍然高涨,只要谁喊一嗓子“陈师傅!”他马上赶来帮忙,或给出主意。

这或许是老陈为数不多的出海作业了,他做了更多打算,他要把自己几十年的工匠手艺传给弟子们。他希望海油出现更多的“铜匠”。

“让陈爷满意可没那么容易。”王熙昆说,“一开始师傅挑刺儿挑得我们都快抑郁了。我们做的活儿,他都打回来,PASS掉。后来我们把活儿自己先PASS一遍,再拿到他那里去,他才稍许满意地说‘不错’。”

徒弟蔡东升说,师傅看不惯我们闲时拿个手机玩儿,他总说“有时间多练练活儿,技不压身,学到手都是自己的”。

蔡东升说,师傅对活儿挑刺儿,对自己抠门儿,可他捐款助人大方得很。老陈是工会主席,谁家有红白喜事、家庭变故,他都解囊相助。

30多年海上风雨,老陈说自己没什么遗憾的了。若说愧疚,就是对妻女的陪伴太少了。

有一年春节,母女俩的年夜饭是在麦当劳吃的。纵使老陈有八般技能,可远在海上,他却连个灯泡都不能帮妻子换上。

一说起这些,刚硬的老陈就止不住哽咽流泪,“但海上石油工作就是这样,你选择了,就得干下去,就得干好。”

本文摘自:《中国青年报》

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