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汉李雁鸿:再难也要把油从蒙古国采回来

发布时间:2016-10-20 来源:

“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深情辽阔、沉醉壮美的一曲草原之歌《鸿雁》用来形容李雁鸿,再恰切不过了。

作为大庆油田海塔指挥部塔21作业区经理、党支部书记的李雁鸿,2013年7月被派到蒙古国境内塔21作业区。几年下来,产自蒙古国塔木察格油田的原油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中国,这个北方汉子被草原的烈风吹得脸如铁铸,身如铁打,炼就成一个真正的草原“石油铁人”。

蒙古国境内塔21作业区刚刚组建时,当年的产量任务是10万吨,李雁鸿到时欠产1.7万吨。尽快扩大作业区生产规模,尽快把原油产量搞上去,成为当务之急。

摆在李雁鸿面前的担子绝不轻松:人员紧张,中方加上蒙方员工30多人,而床铺只有十几张,晚上睡觉要轮流睡,或者两人挤在一张床上。中方餐厅设在一间没有投入使用的浴室内,在狭小的板房内,就餐要分3批,餐椅不够,大家就站着吃。由于口岸限制,食品供应不及时,蔬菜和猪肉更是稀缺品。员工们编成了顺口溜:“采购依靠外援,分批站立就餐,餐厅设在浴室,睡觉床位轮班。”

生活上艰苦,生产上更是艰难。21作业区的井靠柴油发电保运行,柴油要从乌兰巴托运来,其间审批环节复杂。路途遥远,道路泥泞,一般要一周左右才能运到现场。油井因柴油供给不及时经常停运。

更令李雁鸿头疼的是企地关系管理异常棘手,与只有一道铁丝网间隔的蒙古国协调更是不易。李雁鸿到作业区不到3天,就接到蒙方环保部门和技术监督部门的3张罚单。

难题和困难接踵而至,李雁鸿压力陡增。而从小在大庆铁人氛围中长大,作为“油二代”的他,身上有股不服输、“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劲头,他不断给自己打气:“这困难、那困难,不能成为完不成产量任务的借口和理由,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考验一个人,再难也要把产量搞上去。”

李雁鸿说,原油采出来却拉不出去,这是作业区最大的困难。当时,有4家蒙古运输公司负责拉运原油,由于蒙古罐车大多接近报废,每天能出勤的罐车常常不足10台,加之雨季草原道路泥泞,运油车常常深陷其中,动弹不得。

李雁鸿急了,督办蒙运输公司抢修坏损车辆,协调动员蒙运输公司制定执行按吨计酬的考核规定。同时,组织作业区人员督查路边停车,他协调中方施工单位,帮助拖拽陷入泥坑里的蒙古运油车。后来,运油车出勤率由35%提高到70%以上。

一天夜里12点多,李雁鸿到现场监督运油车辆,在离作业区75公里处发现两台运油车停靠路边,当时司机正在车内睡大觉。他叫醒司机把油罐车开走,虽然已是凌晨1点多了,他很兴奋:“今晚这两罐油拉过去,等于我们又抢回了60多吨的产量!”

随着竞争局面的形成,油罐车从原来的“油等车变成车等油”,原油采出来拉不出去的问题得到解决。

李雁鸿话不多,他处处事事身先士卒就是无声的指令。作业区110台柴油发电机中有74台是老旧的,导致发电站经常发生故障,造成大面积停井,严重影响油田生产。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寒冬暴雪,只要一来电,也要立刻叫醒深夜熟睡中的工人们,赶到井场上,启井保产量。

蒙古国草原的冬夜,寒风刺骨,雪雾迷漫,零下40摄氏度的高寒天气里,李雁鸿和员工们奔走启井,直到把所有的油井重新启抽,大家才搓着几乎冻僵的手,回去睡觉。

要说李雁鸿是“铁人”不假,他的一个经历令人惊叹。一次,他牙痛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牙痛不算病,痛起来真要命”。天寒地冻打不倒的李雁鸿,被牙痛放倒了。

为了不影响工作,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他举着铁钳,一狠心,自己将痛牙拔下,这一举动惊呆了众人。对他而言,敢给自己拔牙都不算是大事,肘部风湿抬不起胳膊来,更成了不值一提的小事。

随着作业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目前,作业区年产量从2013年的10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46万吨,2016年计划生产原油61万吨,以年增产20万吨的速度稳健发展。虽说生活条件好了,回到蒙古国,李雁鸿至今仍住在板房里。“板房挺舒服。”他一脸风霜,乐呵呵地说。

为了油田这个“大家”,李雁鸿却无暇顾及自己的“小家”,父母住院,妻子患风湿病,孩子考大学,这些需要他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陪伴时,他都没能陪在身边。掐指一算,有时一年下来,他在家里的时间只有20多天。他内心的愧疚,常常用一句“习惯了”加以掩饰。

李雁鸿获得了一系列荣誉,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大庆油田公司功勋员工、大庆油田优秀共产党员等。

蒙古国历史上是草原丝绸之路的要冲。如今,在“一带一路”重要发展机遇期,李雁鸿这个草原“石油铁人”领头雁带着他的团队更高地飞翔。

本文摘自:《中国青年报》

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