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草局西北院:技术+林草碳汇价值转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11-18 来源:

助力“双碳”战略,共创生态文明

—— 国家林草局西北院技术+林草碳汇价值转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林草碳汇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绿色财富,是新时代我国林草行业生态、资源、资产价值转换和实现的重要形式。发展林草碳汇既是助力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促进新时期林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全国林草行业在我国大西北的一支重要技术支撑队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院(以下简称西北院)助力国家“双碳”战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林草高质量发展。

西北院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先后在陕西、青海、新疆、西藏等8个省区启动、开展了碳汇技术研究、价值转换、碳中和规划等工作,以技术+林草碳汇价值转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在标准建设和 创新引领上谋发展

 

湿地具有固碳的重要特性,在地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黄河流域处于“一带一路”陆路的重要地带,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湿地作为我国重要生态资源和生态屏障,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黄河流域湿地具有巨大的能量与物质循环功能,能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对区域碳循环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因此开展黄河流域湿地碳汇稳定技术研发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在此背景下,西北院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主动开展陕西黄河段湿地碳汇核算方法与固碳功能评估与研究项目,充分发挥西北院在解决国家重大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方面的科技支撑作用。通过构建陕西黄河流域湿地碳汇核算体系能够为清查陕西省黄河流域湿地碳汇稳定量提供精准核算工具;开展碳汇稳定技术研发在维持流域湿地碳汇稳定的同时,也有助于全面认识流域湿地的作用,促进黄河湿地保护工作。

西北院碳汇计量监测评估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北院针对黄河流域湿地碳汇核算方法展开研究,将不同方法在黄河流域湿地碳汇核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比对,通过对核算过程与核算结果的分析研究,完成了“陕西黄河湿地土壤碳氮含量高光谱估算反演”“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区的碳储量估算”等成果。

西北院的成功探索和研究成果最终构建形成符合国际标准和黄河流域湿地现状的湿地碳汇能力核算方法体系,为黄河流域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制定以及“十四五”期间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了合理依据。此外,根据国际减排行动的科技需求,开展黄河流域湿地碳汇核算体系研究,也将为国家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管理和环境外交谈判提供决策服务,推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健全国家碳汇核算体系。

我国草原总碳储量仅次于森林,是第二大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可以预见会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西北院以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典型草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青海三江源高寒草甸草地碳汇核算方法与固碳功能评估与研究以及新疆布尔津县草原碳汇项目,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草地管理模式显著改变了高寒草甸的碳汇功能》等高质量研究成果。

西北院组织碳汇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通过文献调查、遥感影像解译和实地验证,建立基于青海省的主要草地类型和人类活动方式建立的草地碳计量分类框架。在青海省海西、玉树和西宁等高、中、低不同海拔区选择典型草地试验区域进行草地植被、土壤碳库和碳通量的野外调查,并根据野外调查数据进行典型草地碳汇核算及碳汇潜力评估,给出典型草地类型碳汇的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绘制碳汇的空间分布地图,分析影响每种典型草地类型的碳汇的气候因素,为不同类型草地的固碳增汇技术提供翔实的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

根据不同立地类型、主要树种分布,西北院完成了“青海省森林经营碳汇计量监测和增汇经营模式研究”,计算不同树种经营模式的固碳能力,分析不同初植密度下林分发展阶段的样地生物量(地上和地下)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研建各树种在不同经营模式和生境压力下的生长模型。西北院发挥旱区生态水文与灾害防治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优势,探索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的林草湿碳汇的计量与监测研究,小尺度估算土地利用变化和森林碳汇能力,构建具有一定预测精度的碳储量模型。通过这些科研项目的实施,将为后期碳汇价值转换、方法创新、林草湿碳储量估算以及未来森林碳汇变化预测奠定技术基础。

在碳汇能力和 试点建设上下功夫

围绕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西北院开展了天然林碳汇效益评估工作,在全国和不同区域尺度上测算天然林碳储量,估算天然林的固碳价值,提出了科学可行的固碳增汇路径,为提升天然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建设提出科学意见。编制《陕西省商洛市碳汇试点市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重庆市城口县碳汇试点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助力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建设工作,围绕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短板弱项,探索建立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的经营模式和技术路径。完成了陕西省森林碳储量及碳汇潜力评估工作,摸清了陕西省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现状和不同森林类型对植被碳密度的影响、碳中和愿景下陕西森林固碳增汇途径。西北院全力推动地方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先后编制《辽宁抚顺市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的实施方案》《陕西汉中市林业碳汇工作实施方案》《陕西城固县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建设示范规划》和《青海乌兰县林草碳中和规划(2021—2035年)》,助力地方绿色低碳转型、林草高质量发展。

在林草碳汇价值 转换上显身手

“新疆阿勒泰市有天然草原1200万亩,第一批开发项目选择100万亩已实施退牧还草等工程项目的地块作为项目区。”西北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新疆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草原资源的利用超过了自身承载力,后续的生态保护投入力度不够,所以草原退化进一步严重,成为制约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布尔津县先后组织实施禁牧、退牧还草、退化草原修复治理、草原监测等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工程,能够有效改善当地草原现状,增加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基于以上调查研究,西北院认为布尔津县草原碳汇具有相当大的价值转换潜力。以100万亩退化草原修复项目为例,布尔津县草原年产碳汇量约15万—20万吨,年平均碳汇收入约255万—300万元,项目计入期20年,整个项目总收入约5000万—6000万元左右。可以说草原碳汇项目是各种减排类型中最有价值、性价比最高的项目,市场潜力巨大。

西北院结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援藏、援疆工作精神,发挥国家级队伍技术优势,服务基层,积极挖掘地方绿色发展潜能。在国际核准自愿减排体系下开发了“西藏阿里地区500万亩草地保护与修复碳汇项目”“西藏那曲市300万亩草地保护与修复碳汇项目”“新疆布尔津县200万亩草地保护与修复碳汇项目”,为西藏农牧民集体增收超过1.2亿元,为新疆农牧民增收超过3000万元。

西北院将陕西延安11个市、县(区)2014—2021年实施的退耕还林,全部纳入国际核准自愿减排体系,按东部、西部、中部3个项目面积共327.2万亩进行碳汇包装、开发、注册、交易,首期产生减排量260万吨,预计碳汇收益超过1亿元,促进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西北院与中林集团合作,将重庆市城口、巫溪县实施的15万亩国储林开发为重庆市首个林业碳惠通项目;将2021年以后实施的50万亩储备林开发成CCER碳汇进行储备,增强了中央企业未来在国内、国际碳汇市场上竞争力和话语权。西北院实现了助力央企,做强绿色产业。西北院还探索森林经营碳汇价值实现机制,将陕西省属的宁东、宁西、汉西、太白、长青五大森工局2013—2022年实施的200万亩森林抚育项目全部包装成中国自愿减排CCER项目,预计年均减排量80万吨,碳汇年收益超过3500万元。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政府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经济社会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此背景下,西北院积极探索建立林草碳汇减排交易机制、加强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为林草碳汇提供科技支撑,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推动林草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