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山城重庆的梧桐叶刚刚泛黄,34岁的陈炯先收拾行囊,惜别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在项目部负责人的带领下,踏上前往大别山区的千里征程——河南信阳。作为联合体单位参建河南信阳淮河上游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这是重庆林投公司向重庆以外输出林业工程管理服务迈出的第一步。
一年半过去,陈炯先和公司驻信阳项目团队在大别山区辛勤工作,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步。
样板工程的“守门员”
作为重庆林投公司国储林青年突击队的一员,在重庆国储林项目区县奔走是陈炯先的家常便饭,远征市外项目还是头一遭。“要将信阳项目打造为营林建设质量样板工程!”行前公司领导对项目团队的这句叮嘱犹然在耳,陈炯先丝毫不敢大意。

信阳项目启动之初,苗木供应市场的管理秩序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问题。在一次例行的苗木验收过程中,陈炯先蹲在潮湿冰冷的泥地上,对到场的苗木进行了细致地检查。最初,一切看似正常,苗木的地径、高度及外观均符合标准。然而,当他拨开看似规整的营养袋,抖落外层土壤后,意外发现一个透明塑料袋紧紧包裹着根系,导致苗木难以自由生长。随后进行的随机抽查显示,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该批次苗木中。

“这批苗木必须退回!”陈炯先向公司项目部负责人请示汇报后,明确给出了验收意见。
供应商满脸堆笑,试图求情:“兄弟,这次我吸取教训,下次保证没问题。”陈炯先严词拒绝,冷着脸回应:“今天放过这一次,明天就可能毁掉整片林,我不能拿项目质量开玩笑!”面对供应商的软磨硬泡,他不为所动,坚决要求更换苗木。
为从源头确保苗木质量,陈炯先化身为“苗木侦探”。利用工作之余,他前往供应商的育苗基地,仔细核查苗木品种、生长周期、库存等关键信息,并在田间与技术员深入交流,确保掌握每一个细节。在春旱季节,为了确保苗木的鲜活,他与供应商进行了多次沟通,并制定了夜间运输的方案。正是这份对质量的“锱铢必较”,让不合格苗木彻底与作业区绝缘。
栽植高峰期,项目团队顾不上喝口水、歇口气,逐地块排查苗木栽植的各个环节是否到位,为数十万株新苗的成活构筑了坚实的质量防线。
创新破局的“急先锋”
在某作业区,复杂的地形成为横亘在项目推进路上的“拦路虎”。由于地块缺少道路,物料运输变得异常艰难,分包方不得不采取最原始的人力背运方式。陡峭的山路,工人们背着沉重的苗木和肥料,一步一喘,效率极低,怨声不断。工期紧迫,看着分包方心急如焚,他在山间巡查着,脑袋里思索着破局之策。
“能不能用无人机运输?”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陈炯先脑海中闪现。他迅速查找资源,联系专业团队,经过反复沟通和论证,最终引入无人机运输模式。无人机运输不仅解决了物料运输难题,还减少了人工搬运对苗木的损伤,同时运输的苗木土球可以泡透水后直接上山,提高了苗木存活率。当地林业部门听闻后,专程前来观摩,称赞道:“这个创新方法为我们解决类似问题打开了新思路,值得推广!”无人机运输模式的成功应用,不仅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更成为项目技术创新的典范。


陈炯先没有满足于此,他深知创新是项目持续推进的动力源泉。此后,他与项目团队不断探索,针对不同作业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优化施工方案,将创新思维融入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纠纷调解的“助推器”
董家河镇地块,是项目推进中的“硬骨头”。错综复杂的权属纠纷和频繁的村民阻工,让这片15000亩的地块几乎陷入停工状态。
尽管地块矛盾协调本属甲方职责,但作为作业区负责人的陈炯先,为全力推动项目提速,主动挑起了调解的重任。他邀请林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林权人及分包方开展多轮沟通协商。面对僵局,陈炯先总是冷静分析,寻找利益平衡点,经过数月的不懈努力,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在长达一年多的项目攻坚中,陈炯先在项目部负责人的带领下,与项目同事团结协作,不断通过“利他共赢”凝聚各方力量。他与当地林业局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汇报项目进展,主动协调可用林地资源、林权纠纷等“卡脖子”难题,从陌生到熟悉,逐渐与林业部门形成并肩作战的默契。面对分包方,他联合监理单位组织了多场宣贯会和技术培训,手把手指导施工标准,帮助团队突破技术瓶颈,在朝夕相处中建立起互信互助的情谊。他还深入林权人和村民宣传项目的重要性,赢得了广泛理解与支持。当地林业局主动靠前服务,分包方积极创新施工方法,村民群众自发参与护林,多方协同推进项目顺利开展。
如今,信阳项目已完成了阶段性建设任务,那些曾经荒凉的山峦,正逐渐被绿色覆盖,生态的底色变得更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