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必须”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遵循

发布时间:2019-01-11 来源:光明日报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规律性认识即“五个必须”,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的高超智慧,充分彰显了党中央驾驭复杂局面的娴熟能力。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要把这“五个必须”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体现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任务中去。“五个必须”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遵循,只要我们坚持“五个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坚定必胜信心,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注重稳扎稳打,就一定能形成经济发展新气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我国改革开放40年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越要发挥好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只有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济的巨轮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航行方向,穿越狂风巨浪,驶入更加广阔的海域。

必须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科学地认识长期趋势与短期形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正如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我们既要看到短期经济波动,又要看到长期经济增长趋势,而且要以长期增长的视角看待短期波动。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从国际看,以美国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挑起贸易争端甚至对峙,导致国际经贸风险加剧;从国内看,经济增长新动能尚未完全形成,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等。由于存在种种困难,国际国内经常出现唱衰中国经济的不和谐声音。但是,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对长期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之上,虽然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出现各种风险与不确定性,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前景没有变,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世界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看,我国仍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虽然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没有被逆转;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仍在向纵深发展。从国内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看,决定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没有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只有从长期发展趋势入手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才不会被短期的、局部的问题所蒙蔽,才能真正认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未来的前景,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来。事实上,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实现经济增长6.7%,仍处于中高速运行区间,预计2018年全年经济增长6.6%左右,年初设定的6.5%的目标完全能够实现,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全球各大经济体中仍位于前列。

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要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政策效果,这就要求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实现宏观调控的预调、微调与政策协同。按照宏观经济学理论,经济政策发挥效果存在时滞性,有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内在时滞指从经济波动到决策者制定调控政策之间的时间间隔,包括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实施时滞;外在时滞指政策实施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对经济产生影响,但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后,政策效果才能完全显现,宏观调控政策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目的。由于存在时滞影响,宏观经济政策要取得显著的效果,必须先行调控或预调,这就需要决策部门精准判断经济走势,精准施政,提高政策的前瞻性。同时,由于在政策制定时无法确切知晓其全部后果,必然需要在政策影响的渐次展开中逐步评估其实际后果,并基于这些评价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否则,僵硬的调控政策可能会产生许多负面效应。此外,现代经济理论还认为,宏观调控政策会改变经济主体的信息与预期结构,从而诱致经济主体采取对策行为,抵消政策的效果,因此,通过宏观调控来实现经济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经济政策必须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要实现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还必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间的协调性,根据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强化政策协同要着重以下方面: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协调,下一年度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松紧适度,保持充裕的流动性,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不动摇。二是长期经济增长的促进政策与短期经济波动的稳定政策相协调。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与效率提升,政府在长期需要加大对研究与开发特别是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政府在短期内的稳定政策主要是针对经济周期性波动而采取的逆经济风向的扩张或紧缩政策,短期政策见效较快,但要与长期经济增长促进政策相匹配。三是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政府实际执行之间相协调。

必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主动引导市场预期。宏观经济调控,本质上是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调控,经济主体对各种变量未来变动趋势的预期,对其行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因如此,引导经济主体的预期成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基本手段。预期是经济主体的心理活动,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会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预期还具有自我实现的特征。比如,宏观经济运行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实质上就取决于经济行为人对未来的预期与信心,稳投资最重要的就是稳预期。

稳预期,第一,要解决社会各类经济主体关切的现实问题,继续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保障、就业等民生领域加大投入力度,提振经济主体对于增长与发展的信心。第二,要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经济政策的变化必然改变经济主体的信息结构,影响其预期,在面临复杂经济形势的时候,更需要防止政策的频繁修改。第三,要继续完善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的制度建设,有针对性地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第四,要切实理解市场各类经济主体的基本利益与关切点,对经济政策的各个方面予以清晰透彻的阐释,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要做到公开透明,广泛听取意见,引导公众形成正确、合理的预期,防止由于政策制定不公开而引发预期偏差甚至市场风险。第五,要及时纠正政策实施与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避免出现错误预期。

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首先,要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中央政府在制度顶层设计、宏观调控等方面的职能,强化地方政府在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其次,要充分调动各类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实施力度更大、规模更大的减税措施,实施增值税税率和社会保险费率改革,大幅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利润水平,使企业有更大的积极性进行投资与经营活动。最后,要将稳就业置于当前工作的首位,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相关信息
Baidu
map